来源:雪球App,作者: 笨牛呆鸡,(https://xueqiu.com/6366307507/299060498)
一、美的的发展历史和变革历程1.初创期(1968-1979年)
美的集团创立于1968年,何享健带领 23 位顺德北滘居民,筹集5000元开始创业;
刚开始主要生产玻璃瓶和塑料瓶,1973 年,在塑料、玻璃工艺基础上,升级为五金制品,1976年,公司开始生产挂车刹车阀、橡胶配件。
2.进军家电行业(1980-2000)
1980年,开始制造风扇,进入家电行业;1981年,注册“美的”商标,标志美的品牌诞生。
1985年,美的成立空调设备厂,公司进入空调行业,开始探索家电行业新品类。由于品牌基础薄弱,又缺少运作品牌的经验,美的家电选择通过OEM贴牌代工,作为其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1988 年,美的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并进军海外市场。
1990年,美的全力推动空调业务的发展,投资兴建了占地面积高达28万平方米的美的工业城,首期工程是年产20万台空调的生产基地。
1992年,在股份制改革浪潮下,美的也发起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广东美的电器企业集团”,之后又更名为“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美的集团”,并发行员工内部股,鼓励员工购买。
改革完成后,北滘镇经济发展总公司持有美的集团44.26%的股权,成为了第一大股东,美的集团的内部职工则持有22.5%的股权。何享健作为公司总经理,只购买了10万股,占美的集团0.12%的股权。
1997年,美的集团的业绩出现了下滑,美的集团开始进行事业部改造。制定“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方针。
以产品为中心,分成了空调、风扇、厨具、电机及压缩机五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均拥有市场、计划、服务、财务、经营管理等五大职能。
同时,总部将赚取利润的责任下放至事业部,只保留财务、投资以及高层职业经理人的任免权。每个事业部成为了利润中心,下属工厂以成本为中心,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完全是以市场为主导的组织架构。
事业部制改革,解决了美的在管理机制上对企业规模的限制,释放了美的增长潜能,为进入高歌猛进的全国多元化扩张时代做好了组织架构准备。
之后美的业绩大增,营收从1997年的不足22亿元飙升到了1998年的36亿元。到了2001年,营收突破百亿大关。
3.2001-2012:从规模高歌猛进到战略转型,增长质量驱动
在完成事业部改革后,何享健又推行了MBO改制,即管理层收购。
2000年,何享健与其他21名经理人及工会,共同出资1036.87万元成立了“顺德市美托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美托投资”。其中,美的集团的管理层人员持股78%,员工工会则占股22%。
之后,经过几次股权转让,由何享健等人控制的美托投资,收购了“顺德北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美的集团股权,成为了美的集团第一大股东。
2004年,美的集团更名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美的电器”。美托投资则在经历多次更名后,于2004年更名为了“美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美的集团”,控股美的电器。
MBO改制解决了管理层和公司利益相统一的问题,美的实行“三分开”的管理架构,并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从此开启了家电品类多元化国内收购历程。
大规模制造、低成本分销模式带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2005-2010年收入增长3.73倍,净利润增长7.89倍。
2011年家电补贴政策全面退出,市场开始降温,美的集团财务数据出现三年来首次下滑。
美的调速换挡,双轮驱动,聚焦“聚焦产业、做好产品、确保规模、改善盈利”四大核心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断臂求生”的动作。
开启美的集团史上最大规模裁员,在一年内砍掉了3万名员工,关闭了10余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变卖大量厂房和设备。将美的电器产品型号由2.2万个削减至1.5万个,砍掉了美的集团所有不盈利以及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产品品类。
2012年,方洪波正式接替何享健担任美的集团董事长,美的进入方洪波时代。
美的提出“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三大战略主轴,由规模导向,转向增长质量导向,进入到由“做大”到“做强”的时代。
在产品领先上,美的集团在多地建设了研发中心,逐步建立起“2+4+N”的全球研发网络,和4级研发机制。
其中,“2”是位于顺德和上海的全球性全品类创新园区,“4”是分布于美、日、德、意的全品类研发中心,“N”是 遍布世界的单品类研发中心。
从2010年到2014年,美的电器研发投入翻了近 5 倍,研发费用率从0.8%提升到2.82%,自 2015 年以来,美的集团研发费用率常年保持在 3.5%左右。
在效率驱动上,美的集团积极推动机器人替代生产人员,提高公司自动化水平。
引入并发扬光大,小天鹅的T+3模式,以销定产,柔性制造,提升全价值链效率。美的通过T+3 模式“以销定产”提高渠道供销效率,改变以往的渠道压库模式。
以往“以产定销”的模式,受需求和原材料成本的双端波动影响,对经销环节库存和资金周转都有较大的压力,产销均衡难以维持。
T+3 的运行机制是消费者下单,渠道申报订单(T),工厂采购备料(T+1),成品制造(T+2),最后物流配送至消费者终端(T+3),实现“以销定产”。美云销和安得物流的配套使得 T+3 模式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环节实现协同统一。
在全球经营上,美的集团也从早期的代工模式,转变为了收购海外品牌和自建海外工厂。
业务逐渐由OEM(代工贴牌)、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过渡到向OBM(原始品牌制造商)转变。
到2023年,美的0BM收入已占到海外收入的40%
4.2012-2020:从高效执行到战略升级,迈向科技集团
2013年,美的集团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上市子公司美的电器,将小家电、机电以及物流等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成功实现美的集团整体上市,并逐步对控股的威灵控股和小天鹅进行私有化。
稳定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公司控制权的稳定,从而带来高效的治理结构和稳定可持续的公司战略。
美的管理团队稳定,职业经理人体系运行有序。美的集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公司现任高管大多在美的集团任职10年以上,经验丰富,对企业有较高的忠诚度。
激励措施全面,自2014年以来多次推出股权激励、专项基金,激发员工积极性。
至2023年,公司已推出九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七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八期全球合伙人持股计划及五期事业合伙人持股计划,推动构建公司核心管理团队与公司长期成长价值的责任绑定,完善长期激励机制。
从激励的考核目标来看,大多是归母净利润不低于前两三个年度的均值,连增长要求都没有,很容易实现,较为宽松。这也是不少投资者,诟病美的激励考核太宽松的地方。
美的高管的薪酬也是明显高出海尔格力一大截。
我认为,中性看待美的的激励政策吧,就当给核心员工加鸡腿加薪了。
毕竟美的这些年发展不错,积极进取开疆拓土,家电巨头向科技制造帝国的转型走得蹄疾步稳,这些都离不开核心员工的长期努力。
更何况美的对股东一直也很不错,在多元开拓的同时,分红稳定,2016-2021年稳定在40%左右,这两年分红率更是上升到了60%,本纳米股东表示知足。
美的置业今年大手笔分红的举动,更是彰显了何老板的格局,尽管我不是美的置业股东,但仍然感受到何老板的善意。跟着这样的大股东,不用担心被亏待。
2013年在集团“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的战略管理思路下,从组织架构、团队建设、流程体系、IT 系统、企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改造。
“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三大战略主轴的落地执行,带来了第三个高速发展期,
2012-21年收入翻了三倍,净利润翻了4.75倍,利润率从12年的5.98%提升至9.5%以上。
这一阶段,美的通过多元化不断探索自身边际,为接下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5. 2021至今,第二次战略转型
新战略主轴为“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建立ToC与ToB并重发展的业务矩阵。
并重新调整五大事业群结构,夯实整合家电2C主业,独立并拓展四大2B新方向。
二、美的的业务、子公司、品牌矩阵目前美的分为五大业务矩阵:智能家居、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及其他创新业务。
建立ToC 与ToB 并重发展的业务矩阵,既可为消费者提供各类智能家居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为企业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
不熟悉美的的朋友,不少品牌只看LOGO,估计不知道是那个公司或产品,
因此我把子公司和对应品牌做了一张表,方便自己和朋友们以后对照查看
如上图,各个板块的子公司成立或并购时间、持股比例一目了然,我尽量从年报里找出处。一些子公司的成立时间各方表述有出入,比如华凌威灵等,不过不影响投资。
家电品牌方面:
美的积极尝试创设属于自己的不同定位的品牌,一度出现过凡帝罗、比弗利、bugu等事业部层级的高端和互联网品牌,但后面都没做起来,边缘化了。
只有2018年创立的高端智慧家电品牌COLMO,做起来了,目前营收几十亿。当然对标海尔的高端品牌卡萨帝,2023年292亿营收,还有很大差距,不过后续发展空间也很大。
海外随着增加OBM比重,目前是美的、东芝品牌并重,品类齐全,其他几个品牌更多针对细分市场。
三、各业务板块发展历程、竞争格局及前景1.智能家居发展历程、竞争格局及前景
美的各智能家居产品的份额历史演变
如上图,绿色表示产品份额和排名同比下降,黄橙色表示份额和排名上升。
因为年报里只列示进入市场份额前三的产品,所以不少产品有很多地方缺失。
2023年,家用空调、台式泛微波、台式电烤箱、电暖器、电风扇、电磁炉、电热水壶、空气炸锅等8个品类中,美的系产品在国内线上与线下市场份额,均位列行业第一。
看一下主要产品的线上线下合计份额变化趋势
家用空调,从2017年的线上线下第二,到2020年线上线下双第一并保持至今。份额从48.6%,提升到69.4%
洗衣机,一直是第二,份额从2017年的53.6%,提升到65%
冰箱,基本也是一直是第二,份额从2017年25.7%,提升到34.2%
其他家电:
干衣机、台式泛微波、台式电烤箱、电磁炉、电暖器、电风扇、电热水壶、空气炸锅、电饼铛、饮水机份额都有上升。
电饭煲、饮水机、电压力锅、破壁机、电热水器、冰柜份额有下降。
后面的挂烫机、洗碗机、油烟机、燃气灶等,2022年以后已经没有排名和数据,说明这些业务都逐渐掉出了市场前三。
整体来说美的家电业务很强很全面,大家电、小家电都很能打,线上线下渠道都很强。
家电业务前景:
家电增长的受益因素:1.家电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催化,2.家电更新周期带来的置换需求,3.消费升级、环保能效升级
如图,计算可得,家用空调2017-2023销售额CAGR为4.1%,预计2023-2027 CAGR为4.7%,
冰箱2017-2023CAGR为2.96%,预计2023-2027 CAGR为4.2%,
洗衣机2017-2023CAGR为4.6%,预计2023-2027 CAGR为3.1%,
厨电及其他家电2017-2023CAGR为3.1%,预计2023-2027 CAGR为4.2%
根据统计局数据,2023年城镇居民空调、冰箱、洗衣机、 彩电每百户保有量分别为172台、102台、99台、107台,农村分别为106台、106台、97台、109台。
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大家电,一家一般就一台,基本已经见顶,后面主要是消费升级需求、更新报废置换需求。美的在冰洗领域常年老二,要超过海尔不易,但吃到行业平均增长红利不难。
空调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日本空调每百户保有量为292台,基本是一户三台空调。我国后面也会向这方面发展,卧室客厅都装上空调,尤其是在极端天气增多的情况下,空调是刚需。美的在空调上逐年追赶,现在市场份额已经超过格力,后面也会受益于空调行业的增长。
小家电品类多、迭代快、渗透率低,未来仍具成长性,需求和增长比较强劲。而且小家电单价低、免安装、体量小、方便运输等特征,也适合消费者冲动消费。这块也是美的的强项,美的的T+3柔性生产能力和跟进迭代能力都很强,小家电领域必然能吃到增长红利。
但总的来说,家电领域的增长速度大都不超过5%,这也给家电业务的增长设置了天花板。促使美的不得不谋划To B领域的突破,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根据美的港股上市招股说明书,智能家居板块,2021年到2023年,营收分别为2349.18亿、2328.26亿、2463.51亿,年化增速2.4%。虽然有2022年特殊情况影响,但5%的增速中枢,估计是难以大幅超越的。
2.机器人与自动化发展历程、竞争格局及前景美的机器人自动化业务发展历程如图
机器人自动化业务发展前景广阔,增速可观
根据美的港股上市招股说明书,机器人与自动化板块,2021年到2023年,营收分别为252.87亿、277.13亿、310.53亿,年化增速10.8%
机器人与自动化板块,未来将受益于如下因素:
1.人口老化及劳工成本上升,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制造部门,熟练的产业工人减少,也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生产力下降,推动自动化需求增加。
2.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进步。
传统机器人,只能执行单一任务,而最新的柔性机器人可以适应不同的生产,需要执行多种任务,从而拓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数字化加持下,机器人也可以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工业机器人柔性化生产,可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作为全球最大和产业链最全的国家,在制造业柔性需求、人口红利衰竭的因素下,中国未来工业发展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巨大。
3.制造业产业升级,工业机器人需求增加。
当前中国制造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制造业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业,切换至高端制造领域,以建立竞争壁垒。目前多数企业仍处于自动化的早期阶段,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稳定性也有较大的待改进空间,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与高端产能供不应求的现象并存。随着未来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许多高精度的制造任务人类难以胜任,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4.终端市场需求旺盛。
电子和汽车行业是工业机器人的两大下游应用,2023年分别占工业机器人终端市场的33.1%和23.4%。中国内地的新能源车,光伏、电子行业等正在快速增长,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非常旺盛。
5.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密度远小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大市场提升空间。
6.竞争格局好。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相对集中,进入壁垒较高。
机器人市场的主要技术壁垒有:技术和专业知识、品牌力及客户关系、成熟的供应商网络。
全球四个工业机器人家族形成垄断格局,分别是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瑞士ABB。
美的旗下的库卡机器人,全球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8.9%,2021年开始扭亏为盈。2023年重载机器人销量和收入全球排名第二,市场份额分別为18.6%及17.9%。
库卡主营业务包括焊接设备、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业务,在本体材料及运动控制、系统集成方面优势显著。
库卡主要优势和业务在下游,因此利润率在四大家族中最低。
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占机器人成本的70%,外资企业垄断严重,毛利较高。
其中减速器主要被哈默、纳博等日系品牌占领,毛利率40%;控制器主要被安川、ABB 等品牌占领,毛利率35%;伺服电机主要被松下、安川、三菱等品牌占领,毛利率25%。
减速器相当于机器人的“关节”,其性能决定了机器人的精度和负载。主要有RV减速器(放置在机座、大臂、肩部等重负载的位置)、谐波减速器(放置在机器人的小臂、腕部或手部)。美的已实现自主研制谐波减速器,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伺服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肌肉”,是驱动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是能够精准跟踪目标变化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系统。美的集团旗下的高创,具备伺服电机技术积累,国产化替代稳步推进。
控制器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以软件算法为核心,负责控制整台机器人的运动。库卡拥有顶尖的控制器和控制算法,具备较强的技术积累。
随着经营持续修复、中国区业务高增,库卡净利润率有望修复至3%左右。
中长期看,随着供应链关键环节得以突破,生产及采购成本大幅降低,对标其他三大家族,有望达到5%的净利润率。
目前,美的在积极推进库卡在中国的本土化运营,库卡中国的库卡整体业务的收入贡献由2021年的17.3%,增至2023年的19.6%
当然,由于净利率低,这块的业务不能指望多少利润,更多是解决卡脖子问题,以及利用机器人进行生产,降本增效,对美的的其他制造业板块产生协同效应。
毕竟美的的家电制造等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上点机器人,尤其是便宜好用的机器人,效果很大。
3.智能建筑科技发展历程、竞争格局与前景美的智慧建筑科技板块发展路径如下:
美的智能建筑科技分三大业务板块:暖通&能源、电梯、智慧楼宇。
暖通&能源业务依托广东、合肥、重庆以及意大利Clivet四大主体,电梯业务依托收购的菱王电梯,智慧楼宇依托美控。
五大品牌:美的、Clivet、LINVOL、菱王、KONG。
美的为暖通业务主要品牌,Clivet聚焦于大型水机,电梯业务方面,LINVOL拓展客梯业务,菱王继续发挥原货梯领域优势,KONG 为智慧楼宇品牌。
收入上,暖通占比90%,是大头,电梯大约8%,智慧楼宇业务2%。
美的是中央空调行业的龙头企业,美的+酷风,央空出货额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一。
中央空调产品按制冷介质分为氟系统和水系统两大类。
氟系统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用,水系统产品应用于大型商用项目。氟系统主要包含多联机和单元机,主要应用于家用及小型商用项目;
水系统主要包含离心机、螺杆机等大型冷水机央空产品,主要应用于大型商场、医院、轨交等大型商用项目。
美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多联机和单元机上,在家用氟机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在商用和大型制冷设备细分领域,主要适用离心机、水冷螺杆机、美的的离心机和螺杆机水机还是弱项。
智能建筑科技未来发展潜力:
1.双碳政策助推建筑节能减排,建筑数字化势在必行。
全球各场景能耗占比中,楼宇占41%,工业占31%,交通占28%,要推进双碳,就必然要推动楼宇的节能减排。建筑能耗中,建筑生产阶段占54.1%,建筑运行阶段占22.8%,建筑施工阶段占21.2%,建筑运行时间最长,必然要受到节能减排的主推。
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能耗中,暖通系统能耗约占楼宇总能耗的60%,电梯能耗约占 15%,占了大头。
2.中央空调发展潜力大。
多联机是央空市场规模主体,多联机占内销市场60%,公装+精装占多联机60%。精装市场渗透率较低,我国精装修渗透率21年为51%,欧美为80%,向上增长空间广阔。央空为政府采购项目主体,也有利于国产替代。
国内央空市场规模达1200多亿,整体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速。
其中美的楼宇科技暖通业务所对应的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在奠定单元机、多联机等市场头部份额后,美的基于其核心技术优势,正在实现离心机和螺杆机的国产化替代。
3.楼宇自动化控制潜在行业空间大。
2021年我国楼宇自动化的比例仅有10%左右;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里楼宇自动化已占30%—40%的规模。根据美控智慧建筑数据,未来5-10年内,我国的楼宇智能化市场还有3到5倍的发展空间。
外资企业都只涉足楼宇科技的部分业务,例如大金只有暖通空调业务,东芝等一系列日资企业缺少BMS,西门子和江森自控缺少电梯业务。美的后续可以把智能家居和照明纳入智慧楼宇系统,从而集中调控更全面高效。
美的楼宇科技涉猎广泛,“软硬兼施”。硬件方面,美的楼宇科技事业部布局暖通空调(美的+Clivet)、菱王电梯。软件方面,美的打造楼宇弱电智能化系统——美控智慧建筑,美的楼宇科技研究院推出数字化平台iBuilding,能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后续必将在国产替代的进程中受益。
4.电梯行业目前以外资或合资为主导,国产电梯企业国产替代空间大。
我国电梯行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头部外资企业。2020 年电梯行业CR6(奥的斯、迅达、通力、蒂森、日立、三菱)为 70%。
对标发达国家,我国电梯中远期保有率提升空间至少还有1倍。
老旧小区改造、轨交建设、电梯维保以及政府采购,都将是电梯行业未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菱王电梯原本聚焦于货梯,美的收购菱王后进一步对菱王电梯产品线进行整合与扩充,目前菱王有载货、别墅、观光等七大电梯解决方案,服务场景涵盖轨交、房产等所有2B和2C项目。
基于美的赋能与客户资源,菱王已打造长城轨交、川藏铁路 等众多业内标杆项目,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当前电梯业务双品牌战略下,菱王继续发挥其在载货电梯的技术优势;新成立的 LINVOL 品牌,则聚焦于美的楼宇科技的数智电梯战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当然,也要看到,电梯是美的的弱项,也是一个进入壁垒较高,比较看中品牌力的行业,菱王电梯即使在国产品牌中也还排不上号,因此对这块不必给太高期望。
整体来说智能建筑板块里,还是中央空调挑大梁。
根据Foryune Business Insights数据,智慧建筑市场规模2022年达806.5亿美元,预计2029年达3286.2亿美元,年复合增速22.2%
根据美的港股上市招股说明书,美的智能楼宇科技板块,2021年到2023年营收分别为196.91亿、227.78亿、259.14亿,年化增速14.4%,毛利率28%左右,还算不错。
全球2023-2027年,中国内地增速9.6%,这块业务未来增速还是大有潜力。
4.新能源及工业技术发展历程、竞争格局及前景公司工业技术板块业务,主要包括家电压缩机、家电电机、工业控制系统、新能源解决方案(储能、电网、光伏、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热管理)。
备注:上图少了2022年联营、2023年控股的科陆电子,业务主要是智能电网和储能。
4.1家电压缩机美的旗下,家电压缩机主要由美芝承担
根据港股上市说明书,2023年,美的家电压缩机业务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30.3%,家用空调压缩机产量也全球市场排名第一,份额高达45.1%
压缩机是空调等制冷电器的核心部件,占空调生产成本比重最大,约33%,因此我们看到美的格力等空调巨头,都有自己的压缩机子公司。
美芝压缩机已经在转子压缩机,占到40%市场份额,在全封活塞压缩机,位居行业第三,占据约16%份额,跟长虹华意、黄石东贝一起占到62.6%份额。
在涡旋压缩机市场,美芝2018年实现量产,2021年产量16.8万台,增长222%,处于快速放量阶段。同期格力的凌达压缩机6万台,国产头部品牌英华特23.72万台。
整体来说涡旋压缩机由于是高精密机械,国产仅10%份额,还存在很大国产替代的提升空间。
在离心机与螺杆机市场,美的正在逐渐发力。
21年美的在离心机、风冷螺杆机市场份额分别达到8%、6.2%,较19年分别提升 3.3、2.5pct。
4.2家电电机美的旗下,家电电机业务主要由威灵承担。
威灵从家电电机起家,目前已基本覆盖多数消费电器所用到的微特电机以及部分泵件。
2018年威灵汽车零部件公司成立,延伸到汽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
威灵退市前的2016年,收入71亿,对外实现收入41亿。
从2020年开始电机年产销量就已经超过2亿台,空调、洗衣机电机产销规模持续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市场份额分別为40%及22%。2024年3月,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和认定的全国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榜单上,威灵电机荣膺其中。
如图,压缩机、电机业务成长性不算高,预测分别只有6.8%、4.1%的增长率。
但新能源车正在高速发展,因此威灵的汽车零配件业务有望获得较高增长。
4.3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包括伺服系统及运动控制等控制产品。伺服系统主要包括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反锁装置、编码器和其他组件。
美的旗下,主要是高创的伺服业务、合康的变频器、美仁半导体和美垦半导体的家电芯片业务。
4.3.1变频器业务:从行业角度,低压变频为主要市场,下游应用广泛分散,国产替代趋势正在加速;高压变频市场规模小于低压变频,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差距小,市场竞争激烈。
合康为高压变频器龙头,市场占有率超过 10%,产品矩阵 丰富、技术水平领先,有助于加速美的中央空调的变频进程。但在更大的低压变频市场,合康市占率较低。
美的收购后,剥离节能环保等非主营业务,回归主业,并对低压变频器进行强化。
因为低压变频器通用性好,下游是暖通、电梯、机械等,跟美的其他业务协同效应好。
4.3.2半导体业务主要产品是MCU(微控制单元、单片机)和IPM(智能功率模块),在变频控制、智能物联等品类上应用广泛。
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白电IPM和MCU的使用规模分别为2.8及7.2亿片,空调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2020年实施新的能效标准后,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供应方面,我国家电用半导体仍以进口为主。
美的旗下的美仁半导体成立于2018年12月,产品包括 MCU、功率芯片、电源芯片和 IOT 芯片,已进入量产阶段。美垦半导体成立于2021年1月,主要经营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产品销售。
目前,美的已于2019年实现家电IPM模块的自主可控,2021年实现家电MCU芯片量产,并规划2024年实现汽车芯片量产。
对美的工业技术而言,半导体板块的短期成果将主要体现在内部配套上,以实现供应链全方位无死角的自主可控为目标,收入影响比较有限。
中长期意义更加明显:一方面,节能变频及智能互联是产业大趋势,掌握半导体环节,对C端业务的供应链和产品研发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MCU 等功率半导体在汽车、工控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二者恰好也是美的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向。在难度相对较低的家电半导体上积累研发设计和量产经验,再与汽零、工控等业务协同。
2023年,工业控制系统市场竞争激烈,增速不高。
美的约占全球工业控制系统市场份额的0.9%,龙头公司是日本、欧美的跨国公司。
4.4新能源解决方案新能源解決方案包括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4.4.1储能美的旗下主要是合康和科陆电子在做这块业务。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
在传统能源时代,煤电发电具有可控性,而风电、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受气候、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因此储能的重要性在突显。随着光伏等新能源电力占比的不断提升,储能的市场空间也正在不断打开。
美的目前主要由旗下合康新能,负责户用储能业务,而科陆电子,负责大型储能电站等业务。
合康是美的集团绿色战略落地的主体,除了光伏EPC业务,合康在储能方面也有合康一体化储能产品。可利用快速充放电的特征,减少可再生能源并网对配电网的冲击,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带来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的问题。
合康的户用储能产品,目前主要依托于美的集团渠道,通过与美的家电相通的协议接口和使用场景,构建家庭微网,把储能产品与家电产品融合在一起,依托美的海外客户渠道和品牌去开拓市场。
从储能系统的构成来看,主要产品零部件为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变流器、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系统,也是产品成本的最主要构成。
对于我国的储能电站而言,系统成本中最主要的为电池,占60%,其次为储能逆变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和电池管理系统(BMS),分别占成本的 20/10/5%
由于电池占成本大头,因此国内目前市场上储能行业的主要企业之一便是电芯厂家,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关电源、派能科技等,这些厂商的储能系统产品毛利目前约为 25~30%;
其次为以电力设备切入PCS/BMS/EMS 等部件的生产商,如阳关电源、科陆电子、上能电气等,目前毛利水平同样也维持在 25~28%之间。
科陆电子成立于1996年,最初发家的业务是智能电表。自2009年涉足储能领域,是国内最早进入储能行业的企业之一。
2020年以来,科陆电子的储能业务快速增长,占营业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从2020年的11.50%上升至2023年的34.16%。科陆电子储能业务营收3.84亿元,2023年,上升至14.34亿元,同比增加106.73%,完成1.3GWh储能系统交付,储能业务毛利率25.36%。
另外,科陆电子归母净利润连续3年亏损,科陆电子的营收主力仍为智能电网,占据公司总营收六成以上。
储能业务目前发展势头较好,但还需要美的的持续赋能整合。
自2022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
储能市场增速较快,预计2023-2027年国内储能市场CAGR 48.4%。
储能市场的增长,受益于可持续能源在全球发电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以及各主要经济体出台鼓励生产和安装储能设备的有利政策。
全球储能市场竞争相对激烈,2023年美的占全球储能市场份额仅1.6%。
目前合康和科陆都还在业务的聚焦整合调整期,后面看它们的进展。
4.4.2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新能源车用热管理系统分为乘员舱热管理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
传统燃油车只需要针对乘用舱配置热管理系统即可,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需要对电池(否则锂电池在高温环境下性能不稳定)、电机散热或余热回收。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是三者结合的系统,单车价值量高于普通燃油车。
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性和性能对温度高度敏感,而且与内燃机汽车不同,新能源车无法利用发动机的废热为汽车供暖。因此热管理对新能源车更为重要,每辆新能源车的热管理值是传统汽车的2~3倍。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与传统燃油车大不相同,家电企业具备进军新能源车热管理的基础。
1)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新增了动力电池、电机及电子部件等多部件多领域的冷却需求,冷却系统更为复杂。
2)制热系统方面,传统燃油车依靠发动机的水将发动机热量传送到空调箱内的暖风芯体,对空气加热后送风。而新能源车靠电机驱动,无法产生足够热量为车内供热。
目前新能源车主要采用PTC制热,通过加热电阻丝的方式传送热量,类似家用空调的电辅热功能。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原理是鼓风机将外部空气吸入空调系统,压缩机将空气中的热量压缩形成热空气,热空气随即被输送进车厢内,类似家用空调的制热功能。
3)新能源车空调系统与家用空调系统共享四通阀、电子膨胀阀等零部件,整车系统与家用空调更加相似,但是对零部件做工的精细程度要求更高,部件自配套的家电龙头企业具备进军新能源汽配的基础。
美的在热管理方案方面的优势:
美的车用汽配业务覆盖新能源车热管理、驱动部件、辅助驾驶开关,美的可输出全方位车用零件系统服务。
在车用压缩机和电机领域,美的也具备批量生产的成本优势。
美的工业技术内部有强协同效应,工业技术旗下的合康新能提供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电机控制器、辅助动力系统等产品,威灵提供零部件和新能源车系统级解决方案,美仁可生产芯片。
因此美的具备输出整套车用热管理方案的天赋和优势。
中国内地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市场增长较快,预计2023年至2027年,CAGR为32%
全球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前四大工业公司约占50%的市场份额。
2023年,美的占全球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市场份额,不足1%,这块市场前景广大,但需要努力去抢占市场份额。
根据美的港股上市招股说明书,美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板块,2021年到2023年营收分别为201.11亿、216.19亿、278.74亿,年化增速17.7%,毛利率从12%提升到18%左右,比机器人、机器人的20%+差一点,但也还行。
5.创新业务数字化创新业务包括4块:
专注于照明和智能前装电气解决方案的美智光电,
提供全链路仓、干、配、装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安得智联,
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价值链软件服务的美云智数,
2021年收购的医疗影像设备国产品牌龙头万东医疗。
根据美的港股上市招股说明书,美的创新业务板块,2021年到2023年营收分别为82.9亿、115.3亿、129.4亿,
年化增速24.9%,毛利率12%左右,比较低。
四、总结回顾五大板块
如图,智慧家电业务还是营收的核心,占比66%,毛利率较高,接近30%,但增速慢,大概5%左右增速。
4大2B板块,合计营收占比逐步提高至26%,毛利率22%,但增速快,都是两位数增速。
根据美的港股上市招股说明书给出的各个板块市场份额数据和预测,计算可得:
2023年,智慧家电板块市场份额37557亿,其他4大2B板块合计28078亿,占智慧家电份额74.8%,但预测2027年,智慧家电板块市场份额44237亿,其他4大2B板块合计43844亿,跟智慧家电基本持平。
智慧家电预计未来四年复合增长率4.1%,而其他4大2B板块预计未来四年复合增长率11.8%
这就是美的为什么要努力发展打造2B板块业务的原因。
光呆在家电领域,跟格力海尔死磕,最后大概率谁也奈何不了谁,只能当个守成的富家翁。只有走出去,打造2B成长曲线,才能转型成为科技制造巨人,再造一个美的。
五、究竟是多元恶化还是多元优化?很多价值投资者,比如巴菲特、彼得林奇等,都不喜欢多元化扩张的企业,称其为多元恶化。
因为企业多元化失败率很高,往往收购成本高,说好的协同效应却不见踪影。
管理层都有做大的冲动,做大了,对自己无论面子里子都有好处。而且只要管理层说想要扩张买买买,下面人、外面人就会给你主动递上无数理由。
但具体到美的这样的家电企业,多元化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合理必走之路。
对标西门子
西门子是全球综合型科技巨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
1)1847年西门子成立,从指针式电报通信起家,在随后的 50 年时间里进入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领域,并且开启国际化扩张的进程。
2)1897-1945 年期间,西门子进入家电、军工、医疗等领域,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西门子经营受到重创。
3)1946-1988 年期间,由于世界大战结束,西门子剥离掉军工业务。1940 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西门子进军半导体、工业自动化领域。
4)1989-2006 年期间,西门子向能源、工业、医疗业务战略转型,通信、半导体、汽车等经营欠佳的业务板块均被分拆或剥离。
5)2006 年以来,西门子提出“公司愿景 2020+”战略,要求加速业务成长、提高盈利能力和精简组织架构。
在业务成长上,西门子聚焦数字化和 2B 业务,通过不断地并购整合打造工业数字化平台、加强工业自动控制等。
在精简组织架构上,西门子将组织架构从三级架构转变回二级架构,同时 2014 年西门子将家电业务出售。
西门子集团主营业务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智能基建、智能医疗、工业数字化、交通运输业务,目前各版块净利率在10%-20%之间。
美的在发力To B业务的道路上与西门子有相似之处,例如制造业企业文化、灵活变化与时俱进的组织机制、通过并购进行新业务的业务拓展方式、重视数字化等。
再看看两者2B业务领域的重合,你要说美的的2B转型,没摸着西门子过河,反正我是不信的。
只不过家电,在可见的未来还会是美的的基本盘,2B还在打造中,两者相互支持赋能,5大版块业务之间,彼此协同性很强。
2023年,美的专利族总数量跻身全球企业十强,拥有29000多项发明专利。
美的过去几十年的多元化并购大都很成功,如今资金雄厚,企业股权结构好,治理机制好,数字化、供应链、自动化等能力强到溢出形成了创新业务,赋能其他企业。
各版块业务也都是围绕制造业展开,相互协同支撑,主营业务和产品又不像海康等企业那样敏感,会被丑国忌惮制裁。
我有理由相信,美的的2B业务第二曲线终将打造成功。
13000+的文字,50几幅图,看到这里不容易,感谢您看到这里,为您自己点个赞吧。
另外,美的的财报数据前面已经建好了,但因为光看财报,还搞不清美的纷繁复杂的科技版图。
因此这两周又看了几十份深度研报,这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方便后面自己查看翻阅,帮助理解美的的业务版图和产品。
下周预计将针对财报数据,写篇分析文章,肯定不会这么长了,敬请期待。$美的集团(SZ000333)$ @今日话题 #雪球星计划#